智慧水利

一、引言​

    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,智慧水利已成为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、增强水灾害防御能力、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。从全国智慧水利招投标数据来看,水文监测智能化、水利工程智慧化管理、水资源动态调控等领域需求突出。本方案紧密结合行业趋势与实际需求,旨在构建一套覆盖全面、技术先进、实用性强的智慧水利体系,推动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。​

二、建设目标​

  1. 智能监测预警:实现对水文、水质、水资源、水工程等关键要素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测,灾害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5% 以上。​
  1. 高效管理决策:构建水利大数据分析平台,整合多源数据,为水资源调配、防洪减灾、工程运维等提供科学决策支持,决策响应时间缩短 50%。​
  1. 协同业务处理:打通水利各业务系统数据壁垒,实现防汛抗旱、水资源管理、工程建设等业务的协同联动与智能处理。​
  1. 服务便民惠民:通过移动端、门户网站等渠道,为公众提供实时水情信息、用水服务、涉水事务办理等便捷服务。​

三、关键技术应用​

  1. 物联网技术:部署水质传感器、水位雨量监测仪、墒情传感器、视频监控设备等物联网终端,实现对河湖、水库、灌区等水利要素的全方位感知与数据采集。​
  1. 大数据技术:搭建水利大数据中心,对海量监测数据、业务数据、空间数据进行存储、清洗、分析,挖掘数据价值,支撑水利业务预测与决策。​
  1. 人工智能技术:运用 AI 算法实现水情预测、水质变化分析、工程安全隐患识别等功能,提升水利业务智能化水平。​
  1. 数字孪生技术:基于 BIM 和 GIS 技术,构建水利工程与流域数字孪生体,实现物理水利系统与虚拟数字模型的实时交互与精准映射。​
  1. 5G 与北斗技术:利用 5G 网络的高速传输特性,保障监测数据实时回传;结合北斗定位系统,实现水利设施高精度定位与应急通信。​

四、系统架构设计​

(一)感知层​

在河流、水库、灌区、饮用水源地等区域部署各类监测设备:​

  • 水文监测设备:包括雷达水位计、翻斗式雨量计、多普勒流速仪等,实时采集水位、流量、雨量等数据。​
  • 水质监测设备:安装多参数水质传感器,监测 pH 值、溶解氧、氨氮、COD 等指标,保障水生态安全。​
  • 工程安全监测设备:在大坝、水闸等水利工程布设渗压计、位移计、应力计等,实时掌握工程运行状态。​
  • 视频监控设备:布置高清摄像头、无人机巡检系统,实现重点区域可视化监控。​

(二)网络层​

构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:​

  • 无线网络:采用 5G、NB-IoT 等无线通信技术,满足偏远地区监测数据传输需求。​
  • 有线网络:在水利管理单位、工程现场铺设光纤网络,保障数据稳定传输。​
  • 卫星通信:利用北斗卫星、通信卫星,建立应急通信通道,确保极端情况下数据传输不间断。​

(三)数据层​

  1. 水利大数据中心:整合水文、水资源、水质、工程、地理空间等多源数据,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存储管理体系。​
  1. 数据治理平台:对数据进行清洗、转换、标注,保障数据质量;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,实现部门间数据互通。​

(四)应用层​

开发各类智慧水利应用系统:​

  • 智慧防汛抗旱系统:实时监测雨情、水情、工情,利用洪水演进模型进行洪水预报,制定科学调度方案。​
  • 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: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测、用水总量控制、取水许可管理、水资源费征收等功能。​
  • 水利工程智慧运维系统:对水利工程进行健康诊断、维修养护管理、安全评估,保障工程安全运行。​
  • 水生态保护系统:监测水质变化,分析水生态环境状况,为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支持。​
  • 水利政务服务平台:提供在线审批、政务公开、公众服务等功能,提升水利政务服务效能。​

(五)用户层​

面向水利管理部门、社会公众、企业等不同用户群体,通过 PC 端、移动端、大屏展示系统等终端,提供个性化服务。​

五、核心系统建设​

(一)智慧防汛抗旱系统​

  1. 监测预警:实时采集降雨、河道水位、水库库容等数据,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洪水预测与风险评估,通过短信、APP、广播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。​
  1. 调度指挥:基于数字孪生流域模型,模拟洪水演进过程,制定水库、堤防、分洪区等工程联合调度方案,实现防汛物资、抢险队伍的科学调配。​

(二)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​

  1. 水资源监测:对取水口、用水户进行实时计量监测,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。​
  1. 用水总量控制:设定区域用水总量指标,对超计划用水单位进行预警与管控。​
  1. 节水管理:推广节水型器具,开展节水评估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​

(三)水利工程智慧运维系统​

  1. 安全监测:实时监测大坝渗流、位移、应力等参数,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安全隐患分析与预警。​
  1. 维修养护:制定工程维修养护计划,记录养护过程与结果,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。​
  1. 远程控制:对水闸、泵站等工程设施进行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控制,提高运行管理效率。​

(四)水生态保护系统​

  1. 水质监测预警:实时监测河湖水质变化,对超标指标进行预警,追溯污染源头。​
  1. 水生态修复决策:分析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,制定生态补水、湿地修复等水生态保护方案。​

(五)水利政务服务平台​

  1. 在线审批:实现取水许可、涉河建设项目等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,提高审批效率。​
  1. 公众服务:为公众提供水情查询、用水报装、投诉建议等服务,增强水利服务透明度。​

六、实施步骤​

(一)规划设计阶段(1-3 个月)​

  1. 开展需求调研,分析全国智慧水利招投标案例,明确建设重点与需求。​
  1. 编制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与详细设计方案,包括技术路线、系统架构、功能设计等。​
  1. 组织专家评审,完善方案设计。​

(二)设备采购与部署阶段(3-6 个月)​

  1. 按照设计方案,采购物联网监测设备、网络通信设备、服务器等硬件设施。​
  1. 完成监测站点安装调试、网络布线、数据中心搭建等工作。​

(三)系统开发与集成阶段(3-6 个月)​

  1. 开发智慧水利各应用系统,进行功能测试与优化。​
  1. 实现各系统与数据中心的集成,打通数据共享通道。​

(四)试运行与培训阶段(1-3 个月)​

  1. 开展系统试运行,收集使用反馈,进行问题整改。​
  1. 组织水利管理人员、技术人员培训,使其掌握系统操作与管理方法。​

(五)验收与正式运行阶段(1-2 个月)​

  1. 组织项目验收,对系统功能、性能、数据质量等进行评估。​
  1. 系统正式投入运行,建立运维保障机制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。​

七、保障措施​

(一)组织保障​

成立智慧水利建设领导小组,由水利部门主要领导牵头,协调发改、财政、通信等部门,统筹推进项目建设;设立专项工作小组,负责具体实施与管理。​

(二)资金保障​

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,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,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;合理安排资金使用,加强资金监管,确保专款专用。​

(三)技术保障​

与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信息技术企业合作,建立技术支撑团队;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,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,保障系统技术先进性。​

(四)制度保障​

制定智慧水利数据管理、系统运维、安全保密等管理制度;建立考核评价机制,对系统运行效果、使用情况进行评估,推动智慧水利持续发展。